帶有真字的詩句
《入潼關》李世民崤函稱地險,襟帶壯兩京。
霜峰直臨道,冰河曲繞城。
古木參差影,寒猿斷續(xù)聲。
冠蓋往來合,風塵朝夕驚。
高談先馬度,偽曉預雞鳴。
棄繻懷遠志,封泥負壯情。
別有真人氣,安知名不名。
《賜道士鄧紫陽》李隆基太乙三門訣,元君六甲符。
下傳金版術,上刻玉清書。
有美探真士,囊中得秘書。
自知三醮后,翊我滅殘胡。
《送趙法師還蜀因名山奠簡》李隆基道家奠靈簡,自昔仰神仙。
真子今將命,蒼生??蓚?。
江山尋故國,城郭信依然。
二室遙相望,云回洞里天。
《送道士薛季昌還山》李隆基洞府修真客,衡陽念舊居。
將成金闕要,愿奉玉清書。
云路三天近,松溪萬籟虛。
猶期傳秘訣,來往候仙輿。
《題梅妃畫真》李隆基憶昔嬌妃在紫宸,鉛華不御得天真。
霜綃雖似當時態(tài),爭奈嬌波不顧人。
《傀儡吟》李隆基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發(fā)與真同。
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夢中。
《三日書懷因示百僚》李適佳節(jié)上元巳,芳時屬暮春。
流觴想蘭亭,捧劍得金人。
風輕水初綠,日晴花更新。
天文信昭回,皇道頗敷陳。
恭己每從儉,清心常保真。
戒茲游衍樂,書以示群臣。
《七月十五日題章敬寺》李適招提邇皇邑,復道連重城。
法筵會早秋,駕言訪禪扃。
嘗聞大仙教,清凈宗無生。
七物匪吾寶,萬行先求成。
名相既雙寂,繁華奚所榮。
金風扇微涼,遠煙凝翠晶。
松院靜苔色,竹房深磬聲。
境幽真慮恬,道勝外物輕。
意適本非說,含毫空復情。
《題程修己竹障》李昂良工運精思,巧極似有神。
臨窗忽睹繁陰合,再盼真假殊未分。
《上元日二首》李昂上元高會集群仙,心齊何事欲祈年。
丹誠儻徹玉帝座,且共吾人慶大田。
蓂生三五葉初齊,上元羽客出桃蹊。
不愛仙家登真訣,愿蒙四海福黔黎。
《百丈山》李忱大雄真跡枕危巒,梵宇層樓聳萬般。
日月每從肩上過,山河長在掌中看。
仙峰不間三春秀,靈境何時六月寒。
更有上方人罕到,暮鐘朝磬碧云端。
《唐享昊天樂?第一》武則天太陰凝至化,真耀蘊軒儀。
德邁娥臺敞,仁高似幄披。
捫天遂啟極,夢日乃升曦。
《秋風函谷應詔》徐賢妃秋風起函谷,勁氣動河山。
偃松千嶺上,雜雨二陵間。
低云愁廣隰,落日慘重關。
此時飄紫氣,應驗真人還。
《游長寧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上官昭容逐仙賞,展幽情,逾昆閬,邁蓬瀛。
游魯館,陟秦臺。
污山壁,愧瓊瑰。
檀欒竹影,飆風日松聲。
不煩歌吹,自足娛情。
仰循茅宇,俯眄喬枝。
煙霞問訊,風月相知。
枝條郁郁,文質彬彬。
山林作伴,松桂為鄰。
清波洶涌,碧樹冥蒙。
莫怪留步,因攀桂叢。
莫論圓嶠,休說方壺。
何如魯館,即是仙都。
玉環(huán)騰遠創(chuàng),金埒荷殊榮。
弗玩珠璣飾,仍留仁智情。
鑿山便作室,憑樹即為楹。
公輸與班爾,從此遂韜聲。
登山一長望,正遇九春初。
結駟填街術,閭閻滿邑居。
斗雪梅先吐,驚風柳未舒。
直愁斜日落,不畏酒尊虛。
霽曉氣清和,披襟賞薜蘿。
玳瑁凝春色,琉璃漾水波。
跂石聊長嘯,攀松乍短歌。
除非物外者,誰就此經過。
暫爾游山第,淹留惜未歸。
霞窗明月滿,澗戶白云飛。
書引藤為架,人將薜作衣。
此真攀玩所,臨睨賞光輝。
放曠出煙云,蕭條自不群。
漱流清意府,隱幾避囂氛。
石畫妝苔色,風梭織水文。
山室何為貴,唯馀蘭桂熏。
策杖臨霞岫,危步下霜蹊。
志逐深山靜,途隨曲澗迷。
漸覺心神逸,俄看云霧低。
莫怪人題樹,只為賞幽棲。
攀藤招逸客,偃桂協(xié)幽情。
水中看樹影,風里聽松聲。
攜琴侍叔夜,負局訪安期。
不應題石壁,為記賞山時。
泉石多仙趣,巖壑寫奇形。
欲知堪悅耳,唯聽水泠泠。
巖壑恣登臨,瑩目復怡心。
風篁類長笛,流水當鳴琴。
懶步天臺路,惟登地肺山。
幽巖仙桂滿,今日恣情攀。
暫游仁智所,蕭然松桂情。
寄言棲遁客,勿復訪蓬瀛。
瀑溜晴疑雨,叢篁晝似昏。
山中真可玩,暫請報王孫。
傍池聊試筆,倚石旋題詩。
豫彈山水調,終擬從鐘期。
橫鋪豹皮褥,側帶鹿胎巾。
借問何為者,山中有逸人。
沁水田園先自多,齊城樓觀更無過。
倩語張騫莫辛苦,人今從此識天河。
參差碧岫聳蓮花,潺湲綠水瑩金沙。
何須遠訪三山路,人今已到九仙家。
憑高瞰險足怡心,菌閣桃源不暇尋。
余雪依林成玉樹,殘霙點岫即瑤岑。
《攤破浣溪沙》李璟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
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
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回首淥波三峽暮,接天流。
《宮詞》李衍輝輝赫赫浮玉云,宣華池上月華新。
月華如水浸宮殿,有酒不醉真癡人。
《丈人觀》徐氏早與元妃慕至化,同躋靈岳訪真仙。
當時信有壺中景,今日親來洞里天。
儀仗影空寥廓外,金絲聲揭翠微巔。
惟慚未致華胥理,徒卜升平萬萬年。
《丹景山至德寺》徐氏周回云水游丹景,因與真妃眺上方。
晴日曉升金晃曜,寒泉夜落玉丁當。
松梢月轉琴棲影,柏徑風牽麝食香。
虔炸六銖宜鑄祝,惟祈圣祉保遐昌。
《題彭州陽平化》徐氏尋真游勝境,巡禮到陽平。
水遠波瀾碧,山高氣象清。
殿嚴孫氏貌,碑暗系師名。
夜月登壇醮,松風森磬聲。
帶“染”字的詩句,要有感覺的
關于遲的:蓂全落【蓂全落】參見人物部·帝王“獻蕘蓂”。
0亦用以指晦日,農歷每個月的最后一天。
唐宋之問;“節(jié)晦蓂全落,春遲柳暗催。
”蓬萊【蓬萊】參見九流部書仙“徐市”。
唐杜牧:“蓬萊頂上斡海水,水盡到底看??铡?/p>
”彈冠【彈冠】參見人事部·情感“彈冠喜”。
宋蘇軾:“彈冠恨不早,掛冠??噙t。
——-。
【彈冠】參見人事部·情感“貢公害”。
唐駱賓王:“彈冠勞巧拙,結級倦牽纏。
”神武衣冠【神武衣冠】參見人事部·雅逸“桂冠”。
宋陸游:“憑高老淚無揮處,神武衣冠掛已遲。
”晝眠【晝眠】參見文明部·學識“五經笥”。
唐盧綸《秋幕中夜獨坐遲明因陪陳翃郎中晨謁上公因書即事兼呈同院諸公》:“書此更何問,邊韶唯晝眠。
”如皋一箭【如皋一箭】參見倫類部·親眷“射雉”。
宋劉筠三首之一:“漸漸隴麥藏鳴雉,更恨如皋一箭遲。
”關于風的:【喘月】:“滿奮畏風,在晉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實密似疏,奮有難色。
帝笑之,奮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
”O(jiān)喻指因疑心而膽怯,或指天氣酷熱。
唐李嶠:“在吳頻喘月,奔夢屢驚風。
”另參見天文部·時令“吳牛喘月”、動物部·走獸“吳?!?、人事部·情感“妄喘”。
【長風】參見人事部·志趣“乘風破浪”。
唐李群玉:“高鳥散飛驚大旆,長風萬里卷秋鼙。
”【北窗風】參見人事部·雅逸“羲皇人”。
唐李商隱:“誰將五斗米,擬換北窗風。
”風落帽【風落帽】參見器用部·衣冠“孟嘉帽”。
唐李白《九日龍山飲》:“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西風塵【西風塵】參見地理部·土石“元規(guī)塵”。
宋蘇拭《次韻王廷老退居見寄》之一:“北牖已安陶令榻,西風還避庾公塵”易水風【易水風】參見地理部·水流“易水”。
唐許渾《送從兄歸隱蘭溪二首》之二:“夜憶蕭關月,行悲易水風。
”草木風【草木風】參見武備部·軍旅“草木兵”、武備部·其他“風聲鶴唳”。
唐杜甫《洗兵馬》:“三年笛里關山月、萬國兵前草木風。
”秋風起【秋風起】參見人事部·情感“憶鱸魚”。
唐韓翔《和高平朱參軍思歸作》:“一雁南飛動客心,思歸何待秋風起。
”風雨對床【風雨對床】參見化類部·親眷“對床夜雨”。
清唐孫華《哭大兄允中》:“仿佛夢魂懷遠驛,瀟瀟風雨對床聲。
”楚人風【楚人風】參見人事部·狂放“接輿狂”。
宋陸游《識喜》:“傲世曾歌楚人鳳,著書久絕魯郊麟。
”
關于一字的詩句
一字詩集錦1、 一株垂柳一扁舟,一林黃葉一林秋。
一湖碧水一明鏡,一輪明月一鄉(xiāng)愁。
2、 一口之家一口張,一年饑饉一年荒。
一碗熱湯一碗涼,一雙淚眼一雙瘡。
3、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季冬涼一季春,一年更比一年好,一地鹽堿一地金。
4、 一陣秋風一絲愁,一片雪花一點憂。
一盤餃子一碗湯,一次經歷暖心腸。
5、一山一水一釣鉤,一日清閑一日愁。
一帆一槳渡一客,一輪明月一歸舟。
6、 一座山來一座廟,一口鐘來一個罩。
一個和尚一經書,一把木魚一人敲。
7、一山一水一灣綠,一樹一枝一朵花一人一面永不落,一村一院一柴扉,一聲輕叩一嬌娘。
一杯清茶一絲意,一聲回問一世悔。
8、 一季秋雨一山紅,一水黃花一飄蓬,一世情緣一夜冷,一場殘夢一場空!9、 一紙空文一盞燈,一場寒雨一陣風。
一縷相思一行淚,一水茫茫一孤鴻。
10、一把瑤琴一長亭,一山霜雪一夜風。
一卷老書一殘墨,一壺濁酒對孤燈。
11、一彎冷月一清影,一莖寒梅一錦箏。
一點歸帆一孤客,一只孤雁一飄蓬。
12、 一水蒼茫一孤鴻,一山風雨一簫情,一窗幽夢一簾影,一室寂寥淚朦朧。
13、一柄紈扇一流螢,一部新書一香茗。
一夜殘笛一聲漏,一方幽塘一浮萍。
14、一庭秋風一山黃,一地落花一夜霜。
一硯殘墨一支筆,一腔熱血伴燈涼。
15、一道殘陽一云帆,一杯冷酒一花箋。
一聲鴉啼一殘夢,一身離愁度華年。
16、一山一水一云舟,一汀蘭芷一沙鷗。
一行歸雁一堤柳,一人獨吟一山秋。
17、一抹斜月一小樓,一簾幽夢一淚眸。
一屏一鍵一杯酒,一詞一話寄離愁。
18、一山一寺一老僧,一硯一茶一孤燈。
一心念佛求新悟,一人獨對一卷經19、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竿頭一只鉤,一水一拍似一唱,一翁獨釣一江秋。
20.一帆一槳一漁舟,一位漁翁一釣鉤。
一俯一仰一場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詩句中有去字的詩句
古代帶“勇”字的詩句有“由來萬夫勇,挾此生雄風”、“勇略,當年亦壯哉”、“誠知匹夫勇,何取萬人杰”等。
(一)“由來萬夫勇,挾此生雄風”。
“由來萬夫勇,挾此生雄風”語出李白的《結客少年場行》。
詩曰:“紫燕黃金瞳,啾啾搖綠鬃。
平明相馳逐,結客洛門東。
少年學劍術,凌轢白猿公。
珠袍曳錦帶,匕首插吳鴻。
由來萬夫勇,挾此生雄風。
托交從劇孟,買醉入新豐。
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
羞道易水寒,從令日貫虹。
燕丹事不立,虛沒秦帝宮。
舞陽死灰人,安可與成功”。
此詩塑造了一個劍術超過白猿公,縱橫江湖的少年俠士形象。
開首寫少年所騎駿馬的神駿與裝飾之豪華,劍術似傳說中的白猿公之高超。
“由來萬夫勇,挾此生雄風”,則贊揚少年俠士從小一個人就有萬人的英勇,如今腰間插有寶劍就更顯雄風,特別是“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兩句,寫盡了少年的豪俠形象。
全詩表現出詩人渴盼建功立業(yè)的豪情壯志,體現了詩人的豪俠氣質。
(二) 勇略,當年亦壯哉。
“勇略,當年亦壯哉”語出的《上白帝城二首》。
詩曰:“江城含變態(tài),一上一回新。
天欲今朝雨,山歸萬古春。
英雄馀事業(yè),衰邁久風塵。
取醉他鄉(xiāng)客,相逢故國人。
兵戈猶擁蜀,賦斂強輸秦。
不是煩形勝,深慚畏損神。
白帝空祠廟,孤云自往來。
江山城宛轉,棟宇客裴回。
勇略今何在,當年亦壯哉。
后人將酒肉,虛殿日塵埃。
谷鳥鳴還過,林花落又開。
多慚病無力,騎馬入青苔。
”《上白帝城二首》是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的作品之一。
此詩采用了五言律詩的體裁,講述詩人在白帝城借描寫白帝城及白帝城周邊景象時,表達作者對前事的回憶以及對自己年老體衰而不能為國建功立業(yè)的悲哀之情。
“勇略今何在,當年亦壯哉”,即想當年壯志凌云,但于今這種勇略又何在呢
這,就是詩人對自己年老體衰而不能再為國建功立業(yè)的感嘆。
(三)誠知匹夫勇,何取萬人杰。
“誠知匹夫勇,何取萬人杰”語出詩人王昌齡的《雜興》。
詩曰:“握中銅匕首,粉銼楚山鐵。
義士頻報讎,殺人不曾缺。
可悲燕丹事,終被狼虎滅。
一舉無兩全,荊軻遂為血。
誠知匹夫勇,何取萬人杰。
無道吞諸侯,坐見九州裂”。
此詩詠燕丹、荊柯之事。
據《史記·刺客列傳》載,燕太子丹欲報秦王贏政之仇,使刺客荊柯刺秦王。
荊柯詐獻樊於期首級和燕督亢地圖,陰藏匕首于地圖中,圖窮而匕首現,柯持以刺秦王,不中,被殺身亡。
詩歌前八局描述的是荊柯刺秦王失敗過程,而“誠知匹夫勇,何取萬人杰”,是說作者誠然知道不用智謀,單憑個人血氣之勇,是無法成功的,所以“無道吞諸侯”后,只能坐見秦國分崩離析了。
形容字的詩句有哪些
贊漢字 汪竹柏 中華漢字,生動形象。
傳播文明,蓋世無雙。
連綴成句,頓挫抑揚。
書法字體,各具特長。
篆書隸書,古色古香。
行書流暢,正楷端莊。
狂草奔放,鳳舞龍翔。
對聯形式,漢字獨創(chuàng)。
左右工整,能簡能祥。
即便言志,又供觀賞。
草書歌行 李白 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
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八月九月天氣涼,酒徒詞客滿高堂。
箋麻素絹排數廂,宣州石硯墨色光。
吾師醉后倚繩床,須臾掃盡數千張。
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
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斗。
怳怳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
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zhàn)。
湖南七郡凡幾家,家家屏障書題遍。
王逸少,張伯英,古來幾許浪得名。
張顛老死不足數,我?guī)煷肆x不師古。
古來萬事貴天生,何必要公孫大娘渾脫舞。
石鼓歌 韓愈 張生手持石鼓文,勸我試作石鼓歌。
少陵無人謫仙死,才薄將奈石鼓何。
周綱凌遲四海沸,宣王憤起揮天戈。
大開明堂受朝賀,諸侯劍佩鳴相磨。
搜于岐陽騁雄俊,萬里禽獸皆遮羅。
鐫功勒成告萬世,鑿石作鼓隳嵯峨。
從臣才藝咸第一,揀選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護煩撝呵。
公從何處得紙本,毫發(fā)盡備無差訛。
辭嚴義密讀難曉,字體不類隸與蝌。
年深豈免有缺畫,快劍斫斷生蛟鼉。
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
金繩鐵索鎖紐壯,古鼎躍水龍騰梭。
陋儒編詩不收入,二雅褊迫無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遺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對此涕淚雙滂沱。
憶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稱元和。
故人從軍在右輔,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寶存豈多。
氈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載駝。
薦諸太廟比郜鼎,光價豈止百倍過。
圣恩若許留太學,諸生講解得切磋。
觀經鴻都尚填咽,坐見舉國來奔波。
剜苔剔蘚露節(jié)角,安置妥帖平不頗。
大廈深檐與蓋覆,經歷久遠期無佗。
中朝大官老于事,詎肯感激徒婩婀。
牧童敲火牛礪角,誰復著手為摩挲。
日銷月鑠就埋沒,六年西顧空吟哦。
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尚可博白鵝。
繼周八代爭戰(zhàn)罷,無人收拾理則那。
方今太平日無事,柄任儒術崇丘軻。
安能以此尚論列,愿借辯口如懸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嗚呼吾意其蹉跎。
七絕 漢字 魅環(huán)宇宙載風云 力透萬年盡國魂 語潤民風真善美 文旋山海演紅塵 橫平豎直顯功力, 一字多義添神秘。
奧妙皆在“六書”中, 浩繁體現“形音義”。
七言絕句 零星可比熾日華, 字若珠璣句無瑕。
拋珠盾玉攬溫煦, 詩意娓娓仁韻達。
橫平豎直顯功力, 一字多義添神秘。
奧妙皆在“六書”中, 浩繁體現“形音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