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guān)蘇軾樂觀的事例及詩句
舉詩句為例吧: 一、“莫聽穿林打,何妨吟嘯且徐行......向來蕭瑟處,風雨也無晴”(《定風波》),這是蘇軾因為“烏臺詩案”差點送命后被貶黃州后所作,當時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狽,唯有蘇軾發(fā)出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人生感慨,這絕對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經(jīng)歷無數(shù)人生挫折與磨難后的感悟,這真是一種對人生超然的樂觀
二、“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初到黃州》)單看字面,這黃州真是居住的勝地呀,魚美、筍香。
可這是蘇軾生平第一次被貶,初到貶地的感受。
換作常人,初到貶所,一定是愁眉不展,一定感覺到寂寞無助,但蘇軾不然,無論到哪里,無論境遇如何,他都能看到希望,他都能樂觀地面對,他都能隨遇而安。
就是在這個被貶之地——黃州,蘇軾安然而居,開墾“東坡”自耕,從而為中國文學史增添了一個傳奇的“蘇東坡”,為后人留下了傳誦千古的“三赤”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
三、“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一貶再貶的蘇軾,直到將老才從海南渡?;刂性?,在“夜渡?!敝H,他回首這一路的貶謫生涯,唱出了這兩句人生感悟。
貶到惠州(今廣東)已經(jīng)是大陸的盡頭了,新黨還未死心,再將其貶到儋州(今海南),而蘇軾對那樣一個蠻荒瘴疬之地的生活的總體評價是“茲游奇絕”,這真是一種大胸懷、大樂觀。
四、“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
這是蘇軾去逝之年對自己事業(yè)的總結(jié)與評價,回首一生,他更多地想到的是黃州、惠州、儋州三個被貶之地,在貶謫生活中,他感受更多的不是痛苦,而是充實,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是實實在在的為民服務,所以一生的功業(yè)都放在了三地。
在是貶謫文化的最強音,是九死不悔的執(zhí)著,更是大樂觀
體現(xiàn)蘇軾樂觀,豁達的詩句有那些
“以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赤壁賦》“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
關(guān)于蘇軾的樂觀的詩句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前赤壁賦》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diào)歌頭》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定風波》
表現(xiàn)蘇東坡曠達樂觀的詩詞
蘇軾樂觀,所以他說“任憑天公雷閃,我心巋然不動”,所以他說“細,不是楊花,點離人淚。
” 蘇軾曠達,所以他在海邊寫下“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的豪放詩句,所以他豪放無比,高唱大江東去。
典故有東坡笠屐,指蘇東坡流放到海南儋州后,一天去看望黎子云,路上遇雨,便向附近農(nóng)家借得竹笠和木屐以避雨,但穿戴起來卻甚是奇怪,惹得當?shù)貗D孺爭笑,連狗也對著他吠叫,蘇東坡只是說:“笑所怪也,吠所怪也
”詩句還有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蘇軾《浣溪沙》一詞中表達作者曠達樂觀的性格的句子是()()
1.江城子·密州出獵宋代:蘇軾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2.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宋代:蘇軾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guī)啼。
(瀟瀟 一作:蕭蕭)誰道人生無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宋代:蘇軾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腸斷 一作:斷腸)4.念奴嬌·赤壁懷古宋代: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檣櫓 一作:強虜)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人生 一作:人間;尊 通:樽)5.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宋代: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何似 一作:何時;又恐 一作:惟 \\\/ 唯恐)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長向 一作:偏向)6.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宋代: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