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橋流水人家”這句詩句的詩
馬致遠(yuǎn)的《天凈沙·秋思》被譽(yù)為“秋思之祖”、“萬中無一”之作。
《天凈沙 秋思 》作者 馬致遠(yuǎn)(元)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只廖廖數(shù)語,便將人在天涯的秋愁刻畫得淋漓盡致。
這是一首描述羈旅游子的極品,以其意境高遠(yuǎn)而為千百年來傳唱不朽。
馬致遠(yuǎn)字千里,號東籬。
他與“關(guān)漢卿、白樸、鄭光祖”合稱“元曲四大家”。
馬致遠(yuǎn)的作品多寫神仙道化,故有“馬神仙”之稱。
其曲詞豪放灑脫,散曲成就尤為世人推崇。
鑒賞 這是一首描述羈旅游子的極品,以其意境高遠(yuǎn)而為千百年來傳唱不朽。
整篇二十八字,由十一個意象構(gòu)成,看似雜亂, 實(shí)則經(jīng)過精心布置排列在一起,孤立的景物就構(gòu)成有機(jī)整體,顯現(xiàn)出一派蕭瑟與黯淡。
前三句十八字之間無任何動詞連接,前兩句寫的是眼中所見,第三句乃游子自身描述,這三組意象組合到一起,就勾勒出旅途中的孤單與寂寥。
后兩句寫游子的心理感受,夕陽獨(dú)立,寂寞無言, 恍若日暮途窮一般。
如果說前面三句還只是烘托了一種悲傷的、蕭瑟的氛圍,那么這兩句就把這種氛圍推到了極端。
古代詩文在鋪排多種意象時有兩種寫法,一是平行,二是加倍。
這首小令可謂兼而有之。
從枯藤、老樹、昏鴉、古道、瘦馬,夕陽等意象的形狀、色彩來看,無不滲透著天涯浪子悲涼的心境,可謂情景交融,意境悠遠(yuǎn)。
這首婦孺皆知的小令全文僅僅二十八個字:“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在短短的篇幅里,馬致遠(yuǎn)描寫了一個天涯過客的愁思,意境蕭瑟悲涼。
時已深秋又臨黃昏,藤是枯藤,樹是老樹,吹著颯颯西風(fēng)。
道是古道,馬是瘦馬。
飄零在天涯的游子,面對如此蕭瑟的景色怎能不斷腸呢
看那小橋、流水、人家是那么安詳,那么靜謐溫馨,而家鄉(xiāng)、親人卻又離得那么遙遠(yuǎn)。
天氣漸冷,家中的一切的一切讓人牽掛。
可作為游子,卻還要騎著疲憊的瘦馬,一顛一簸地漂泊天涯。
此情此景,怎不叫人肝腸寸斷啊
小橋流水人家這詩句出自哪首詩
意思是什么
天凈沙 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fēng)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飲酒(其五) 陶淵明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diǎn),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 --晏殊
關(guān)于“小橋流水人家”的詩句,(要包含“小橋流水人家”)
小橋流家這詩句出自天凈沙·秋天凈沙·秋思元朝·馬致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枯藤纏繞的老樹的枝干上棲息著黃昏歸巢的烏鴉, 小橋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飄蕩著炊煙的幾戶人家。
荒涼的古道上,迎著蕭瑟的秋風(fēng),一位騎著瘦馬的游子緩緩前行。
夕陽早已往西沉下來, 漂泊未歸的游子還在極遠(yuǎn)的地方。
小橋流水人家出自什么古詩
出自元代詩人馬致遠(yuǎn)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